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志愿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志愿者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137|回复: 4

【知识】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2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分献血(机采血小板简介)

生命因你而延续——成分献血
人体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临床上需要输血的病人,由于疾病不同,输血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据统计,80%以上的病人只需要输注一种或二种血液成分。随着医学科学和输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从血液中分离出浓度和纯度较高的不同的血液成分制剂,然后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的原则,选择性的输注某一种成分,从而大大提高了病人输血治疗效果,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了大量血液的浪费,同时减轻病人的机体受血负担及经济负担。
什么是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帮助我们采集血液中的某一指定成分,以满足临床病人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节约血液资源,提高疗效,减少输血后反应的目的。目前国内开展较多的是机采血小板。
为什么要提倡成分献血
临床上某些病人,并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输血,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只需要输注血小板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输注其他成分,。如输注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有时还会造成副作用。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率占全部用量的95%以上,并以成分输血开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献全血与成分献血的区别
通常说的献血是一次采集全部血液成分的过程。成分献血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种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的过程。成分献血的程序与献全血的程序基本相同,但需要另行检测献血者体内某种血液成分的含量及其它相关指标,再就是献血的时间稍长于献全血。目前最常见的成分献血是机采血小板,每献一个单位机采血小板,需要40~60分钟。

什么是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帮助我们采集血液中的某一指定成分,以满足临床病人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节约血液资源,提高疗效,减少输血后反应的目的。目前国内开展较多的是机采血小板。
为什么要提倡成分献血
临床上某些病人,并不是因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输血,只是因为血液中缺乏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只需要输注血小板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输注其他成分,。如输注全血,不仅会造成浪费,有时还会造成副作用。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成分输血率占全部用量的95%以上,并以成分输血开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分为金、银、铜奖,分别奖励自愿无偿献血达到40次、30次、20次的无偿献血者。无偿成分献血1次则按照献全血4次(以每次200毫升计算)计算。
献全血与成分献血的区别
通常说的献血是一次采集全部血液成分的过程。成分献血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种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的过程。成分献血的程序与献全血的程序基本相同,但需要另行检测献血者体内某种血液成分的含量及其它相关指标,再就是献血的时间稍长于献全血。目前最常见的成分献血是机采血小板,每献一个单位机采血小板,需要40~60分钟。
成分献血对身体有无影响
目前临床需要最多的机采成分血是血小板,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血小板捐出后在72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比捐献红细胞的恢复时间要短得多。健康人两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得间隔期为28天。
在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都在经严格消毒的密闭管道套材中循环和分离,每位捐血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全新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感染,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成分献血过程中会不会有不良反应
由于您一次献出的血小板总量不会超过300毫升,其余的血液成分均当场输入您的体内,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采集中有的献血者由于个体敏感性强,会出现轻微的口唇或肢体麻木感,这是因为献血时使用的抗凝剂引起的一些轻微反应,一般给以口服钙剂症状就会消失。
成分献血的基本条件
    1、              各项检验结果正常;
2、              男女体重≥50公斤;
3、              肘臂上的静脉血管较为明显;
4、              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150×10*9/L(机采血小板)。
   成分献血之前的注意事项
1、   在献血前一天晚上和当天早晨禁食鱼、肉、蛋、豆制品、奶等高脂肪食物。
2、     献血前一天多饮水,当曰吃清淡早餐,不得空腹献血。
3、     献血者前一周不得服用抗血小板聚积或者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通、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敏药物等。
4、    献血前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
根据《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分为金、银、铜奖,分别奖励自愿无偿献血达到40次、30次、20次的无偿献血者。无偿成分献血1次则按照献全血4次(以每次200毫升计算)计算。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23: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捐献机采成分血?
捐献机采成分血是指健康公民通过血液分离机捐献血液中某一种成分的无偿志愿献血行为。捐献的成分可以是血小板、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目前国内以捐献机采血小板最为普遍。


一.什么是捐献机采成分血?
      捐献机采成分血是指健康公民通过血液分离机捐献血液中某一种成分的无偿志愿献血行为。捐献的成分可以是血小板、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目前国内主要以捐献机采血小板最为普遍。 我们血液主要所指的捐献机采成分血也是特指捐献机采血小板。
  二.为什么要推行机采成分血?
      一袋机采血小板成分可以使因止血困难而濒临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一袋机采粒细胞成分可以使严重感染无法控制的患者得以缓解;一袋机采外周血干细胞成分可以使罹患不治之症的血癌病人重建造血功能。机采成分血使临床医生拥有了更多和更有效的医疗手段。假如还是沿用捐全血的方法就不容易达到上述目的。一位成分血捐献者便可以向病人提供一个治疗量的血液成分,相当于献全血分离成分的5-10倍,不但快捷、临床疗效好,而且病人可以大大地减少因输入多人份血小板产生的副作用。
  三.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有何区别,需要多长时间?
      捐献成分血与捐献全血基本相同。从一只手臂入针通过相联接的经过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管道流入血液分离机内,分离出所需要的某一种成分(如血小板),同时将其它血液成分输还给献血者。全过程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
  四.捐献成分血的人容易紧张吗?
      机采成分血是一种最先进的捐血方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被广大无偿献血者普遍接受,许多人忙里抽闲或利用节假曰的时间前来当地血液中心,把捐献成分血作为热心公益、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捐献者在捐献过程中可以轻松愉快地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不会有任何不适。
  五.捐献成分血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吗?
      目前临床需要最多的成分血是血小板。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小时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比捐献红细胞的恢复时间要短得多。因此捐献者可以每间隔一个月捐献一次。在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都在经严格消毒的密闭管道套材中循环和分离,每位捐血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全新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
  六.无偿捐献血液成分者可以享受何种待遇?
      捐献成分血和捐献全血一样,都是一种以救死扶伤为目的的志愿奉献行为。按照捐献一次机采成分血相当于捐献800m1全血计算,按无偿全血待遇偿还。捐献者累计达到一定的捐血量,可以获得国家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铜、银、金奖。
  七.捐献成分血前要做哪些准备?
      机采成分血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场地,所以机采捐血一般都在条件较好的血液中心室内进行;由于血小板保存的时间短、耗材昂贵,所以一般根据临床需要有计划采集,故捐献成分血的志愿者需要事先报名,等候血液中心的预约通知。 血小板成分捐献者的健康标准与捐献全血者一样,上机前需先做健康体检和化验。捐献成分血的前一天应有较充足的睡眠,不要饮酒,前一餐勿食过分油腻的食物,一周内没有服用阿司匹林。上机前还要做血小板计数。
  八.捐献机采成分血报名登记
      如果您愿意尝试捐献机采成分血,并且符合下列条件欢迎报名登记,你只需要一个电话,其他工作由我们来做。您热心捐献的成分血对急需的病人来说是最大的福音,在此向您致以诚挚的谢意!
  九.捐献机采成分血的基本条件:
    1.捐过血且各项检查结正常;
    2.体重五十公斤以上;
    3.手臂上的血管较明显,一向扎针顺利;
    4.能应约抽出两个小时来血液中心捐献成分血.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23: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成分血?
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通常所说的机采成分无偿献血是一个特殊的献血过程,它是指通过高科技的机器分离而仅仅献出您体内一种血细胞一血小板或粒细胞,而献血者不计较任何报酬。人血液中含有富裕的血小板和粒细胞,当失去一部分血小板或粒细胞时,不会对人体产生病理性伤害,丢失的血小板或者粒细胞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行由体内得到补充。
您的身体能非常快速地补充所丢失的血小板和粒细胞,保持您的身体永远有足够量的血小板和粒细胞。一般来讲,一个人每间隔一个月就可以献一次机采血小板或者机采粒细胞。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23: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的生成
·形态极其结构
·血小板与生理功能
·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的功效
血小板的概念

        血小板(platelet)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一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器官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   成熟的巨核  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极其结构
        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α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抗血纤维蛋白酶、焦磷酸等。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线粒体、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与生理功能
       血栓形成和溶解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的止血作用。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物质则可加强损伤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当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血液停止流失以后需要防止血栓的无限增大,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血管阻塞。此时,由血小板所产生的5-羟色胺等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形成,进而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本身也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与纤维蛋白溶酶原,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再溶解。




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
        血液在血管中迅速流动有时会损伤血管壁,血小板可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血小板粘附、释放及聚集的机制 血小板表面有许多不同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即被激活。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暴露,两者中有一9肽结构的活性部位。从这一活性部位通过VWF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糖蛋白1b连接,实现了血小板与损伤部位的粘附。血小板激活后,环状的微管向内凹曲。血小板出现放射状的突起,其中出现与其长轴一致的微丝、微管。颗粒向血小板中心部集中,并靠近与表面相连的管道系统。血小板由循环型变为树突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血涂片上所见的血小板,如分为中央的颗粒区与周缘的透明区,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特征。

       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2等。血小板颗粒内含物的释放不是同时进行的。由致密颗粒释放ADP、5-羟色胺的反应出现得快。α颗粒则随其内含物不同,释放迟早不同;含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成分的α颗粒先释放,含酸性水解酶的颗粒(相当于溶酶体)后释放。释放是需能过程。膜上的钙泵将Ca2+泵入血小板内,激活ATP酶,最后引起血小板收缩,导致血小板内颗粒的释放。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哺乳动物血小板存在着种属间的差异。如兔血小板致密颗粒中,除5-羟色胺外还含有组胺,人的血小板对致聚剂ADP、凝血酶等均无反应。兔、大鼠、小鼠、猪、羊、马对肾上腺素无反应。在5-羟色胺含量、对聚集抑制剂的反应性等方面也有种属差异。

       随着生物和医学的发展,细胞的粘附成为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血小板粘附、聚集可望使这一课题取得新进展,血小板也是理想的神经药理学的模型。血小板的收缩与松弛和骨骼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




血小板的功效

        血液受损伤流血时,发生止血和凝血效应的机制有多种,但大都与血小板的作用有关系,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缩血管,有助于暂时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其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血小板粘聚成团堵塞损伤的血管和促进凝血实现的。
  血小板能释放5-羟色胺,儿茶酚按等血管收缩素,使受损伤血管不同程度地紧闭,同时管内血流量减少,防止血液流失。

·2、形成止血栓,堵塞血管破裂口
血小板容易粘附和沉积在受损血管所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上, 聚集成团,形成止血栓;血栓直接堵塞在血管裂口处,除了起栓堵作用外,还可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释放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管破裂处加速形成凝血块
  血小板的凝血作用:血小板3因子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凝血反应速度。
  受到损伤的血管或组织处于产生一些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血凝系统,在血小板所释放的不同因子的综合作用下,数分钟内完成了一系列酶促生化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浆内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约34万,电镜下观察数条肽链形成螺旋盘曲的四级结构,整体上看呈团状。纤维蛋白则是细长丝状,并相互交织成网,因而把血细胞网罗起来,形成冻胶状的血凝块。

·4、释放抗纤溶因子, 抑制纤溶系统的活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的作用下,容易降解。由于血小板含有抗纤溶因子、抑制了纤溶系统的活动, 使形成的血凝块不致于崩溃。

·5、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

·6、促进血液循环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9/升一300×109/升,占血液体积的0.3%,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发表于 2009-9-1 23: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与链接  http://huiyuan.bjmdp.cn/bbs/dispbbs.asp?boardid=12&Id=2856 中帖子的内容有些重复,建议保留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志愿者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 ( 京ICP备140566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086号

GMT+8, 2024-4-27 00:29 , Processed in 1.1848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