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志愿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志愿者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5294|回复: 1

美国白血病淋巴瘤网站-《输血》中文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6 19: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是版权:

本手册经授权翻译自白血病淋巴瘤网站

若期望阅读原版手册,请访问该网站相关页面

 

 

输血

译爱白血病患者服务手册志愿翻译公益行动 译

http://www.yeeyan.com/wiki/yiai

审阅 陈勤奋

责任编辑 汪承焕

译者 汪承焕 abmis 戴晓橙 吴楚 邱凯 邱甬鄞 alexzlm1126 袁秀群 echo1987 何奇柳 刘玉红 陈莉 曹轶倓 吴昊 阿卡德 赵梓彤费菲 koney2008 刘书畅

本手册译自The Leukemia & Lymphoma Society Blood Transfusion

本手册使用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协议 进行许可。

协议全文见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2.5/cn/legalcode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9: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输血

Blood Transfusion

目录

1 引言

2 血液组成

2.1 红细胞

2.2 血小板

2.3 白细胞

2.4 血浆

2.5 骨髓

3 血液成分制备

4 输血安全

4.1 自体献血与定向献血

4.2 捐献者筛查与血液采集

4.3 传染性疾病携带者检测

4.4 降低传播病毒感染的风险

4.5 去除白细胞

5 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的输血

5.1 红细胞输注

5.2 血小板输注

5.3 粒细胞输注

5.4 血浆与冷沉淀的输注

5.5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5.6 白蛋白输注

6 输血引起的并发症

6.1 红细胞受损或破坏的反应

6.2 发热反应

6.3 引起荨麻疹的反应

6.4 患者对捐献者的血液产生抗体

6.5 病毒感染的传播

6.6 巨细胞病毒的传播

6.7 细菌感染的传播

6.8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6.9 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7 献血

8 相关资源 Resources 暂缓翻译


1 引言

这本小册子旨在为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与输血相关的资料。欢迎大家对本手册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美国,每年采集超过1500万单位的全血,同时有近500万病人输注了成分血(数据来源:美国血液数据资料中心,2001年)。通常每一单位全血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绝大部分红细胞输注给了那些进行外科手术的病人。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也经常需要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总体上他们会比进行手术的病人需要更多的成分血,因为这种需求可能会持续数周或者更长时间。此外,绝大多数进行骨髓或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也需要进行输血。

有关输血最常见的问题有:

血液供应的安全性;

可能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

其他输血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以及为降低这类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本手册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


2 血液组成

血液是人体主要的转运系统,它一方面把原料以及体内合成的产物从来源处运往它们发挥功能的地方,另一方面将人体产生的废物带到排泄器官。有些血液成分的转运有其特定的目的地。例如,糖类(葡萄糖)从肝脏转运到肌肉组织内以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凝血因子从肝脏转运到受到创伤的血管处,以促进血液的凝固。另一些成分是血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红细胞、血小板等。它们在血液中各自发挥着成熟阶段的功能。

血液约占正常成人体重的7%。也就是说,一个70千克中等体型(154磅)的人体内约有5升(10品脱)的血液。体型偏小的成年人和儿童的血液容量相应地减少。血液中含有红细胞、各种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它们悬浮在血液的液体成分——血浆中。


2.1 红细胞

红细胞约占血容量的一半。红细胞形态特殊,圆盘状的外壳包裹着红色的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血红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它能够在肺中结合氧气,并将它运送到组织中。它还能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里,并通过肺呼出体外。正常红细胞在循环中的寿命为120天,因此每天体内约有1%的红细胞(大约15毫升,或半盎司)被骨髓中的新生红细胞所代替。红细胞膜由蛋白质、脂类和与血型相关的糖类分子构成。人们在1900年发现了ABO血型,在1945年发现了Rh血型。由此知道应输注与患者的ABO血型及Rh血型相合的红细胞。此后,许多其它的血型抗原也相继被发现。但这些血型抗原并不要求相合,除非患者由于之前的怀孕或输血产生了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

 

2.2 血小板

血小板是能够在血管受损处帮助止血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中的含量很高,但却只有10天左右的寿命。这就是说,体内每天有10%的血小板会被新生血小板所取代,以保证它们在血液中的正常含量。血小板的作用途径有二。一是粘附在受伤的小血管表面以堵住那些可能产生的缺口。例如,当一个人有伤口时,输送血液的血管被撕开了,此时血小板便会粘附在血管的裂口处,聚集成团,以堵住出血口。接着,聚集成团的血小板会形成更加牢固的止血栓。过段时间,止血栓便会慢慢溶化,而血管壁也被修复并恢复到完好的状态。血小板的另一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使血栓更为牢固。

 

2.3 白细胞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是抵御细菌及真菌侵袭的主要力量。虽然它们是真正的组织细胞,但由于只产生于骨髓,所以必须依靠血液将其快速转运至感染部位。不同于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能够脱离血液,进入组织内吞噬细菌和真菌。这一过程杀灭了有害微生物,促进了感染的痊愈。中性粒细胞的寿命很短,只有不到一两天的时间,因此很快就会被骨髓中的新生细胞所替换。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是另外两种白细胞,它们的作用是参与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体内大多数的淋巴细胞都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和其它一些淋巴器官中。它们通过淋巴管及血液循环从一个淋巴器官转移到另一个淋巴器官。每天人体都会产生大约十亿个新生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主要分为三种:T细胞,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套复杂的免疫系统,抵御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并帮助消灭癌细胞。


2.4 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组分,不包含各种细胞。它主要由水组成,其中溶解了各种化学物质和气体。此外,血浆中还有各种矿物质、糖类、脂类,以及一些特殊的分子,如维生素、激素和酶等。血浆里还含有其它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分,如凝血因子和丙种球蛋白。凝血因子能够从血浆中分离,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的患者。丙种球蛋白也可以从血浆中提取,用于帮助那些缺乏免疫球蛋白的患者抵御感染

 

2.5 骨髓

骨髓是一种海绵状组织,是血细胞发育的场所,它位于骨骼腔的中央。出生时,所有骨骼内的骨髓都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手、脚、手臂以及腿的骨髓就不能再造血了。不过,脊椎(椎骨)、髂骨、肩胛骨、肋骨、胸骨及颅骨中仍有可以造血的骨髓。

血液生成的过程被称为造血。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负责产生各种血细胞的一小群细胞,通过分化过程最终发育为各种血细胞。当这些细胞发育成熟并且具备功能后,它们便离开骨髓,进入外周血液中。健康人体内都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持续地生成新的血细胞。部分造血干细胞会进入外周血参与循环,但数量极其微小,普通的血液检查无法检出。然而,存在于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能够被一种叫做血液成分单采的特殊技术分离出来,取代从骨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入血,再重新回到骨髓中的循环同样发生于胎儿期。这就是为什么婴儿出生后胎盘和脐带血能够作为移植造血干细胞的来源。

总之,血细胞产生于骨髓中,当它们完全成熟并且具有功能时,便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在循环中,红细胞担当着运送氧气的角色,而血小板则能够堵住受伤血管的创口。白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能够进入组织(例如肺部)参与对抗感染(比如肺炎),并且发挥其它一些功能。


3 血液成分制备

在美国,超过98%的血液供应来源于无偿献血者。大部分献血者都是在他们的工作地点或住所附近的采血点献血的,一般每次为一单位全血(400毫升)。使用无菌的塑料多联采血袋使得血液的制备工作更为灵活。每单位全血中通常可获得三到四种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冷沉淀”是冰冻血浆在4℃融化后得到的血液成分,可提供某些凝血因子,来治疗那些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成分输血的好处是只给患者输注所需要的特定血液成分,这样一次献血能使多达四名患者从中获益,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每种血液成分都必需在采集后的一定时间内制备,并且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期限内保存以保持其最佳功能。可进行离心的多联采血袋使各种血液成分的分离成为了可能。主血袋含有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在采集后发生凝集。主血袋轻轻离心后,较重的红细胞沉淀在袋子底部,含有血小板的较轻的血浆就可以被吸入到一个附加袋中。随后往红细胞中加入保存剂,封管,红细胞血袋就与其它袋子分开了。一单位红细胞约为250毫升(约10盎司),在4℃下可保存42天。患者应输注ABO和Rh同型的红细胞,但紧急情况下也可有某些例外。

接着,将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袋进行高速离心,使血小板和大约50毫升(约2盎司)血浆一起沉淀在袋子底部。大部分血浆被吸入到第三个附加袋中,留下一单位的血小板被密封并分离。血小板需在室温下震荡保存,保存期只有5天。约4-5个单位ABO同型的血小板混合作为成人血小板输注一个治疗量,而婴儿可能只需要输1个单位。从血浆中制备的冷沉淀或血浆可冰冻保存一年,在此期间,也能直接输注或进一步处理制备其它成分。

除了全血捐献,一些血液成分如血小板或粒细胞也能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单采时,健康献血者去血液中心,血细胞分离机将他的血液进行处理并分离出不同成分。该过程只采集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其余部分则回输给献血者。这样就能从单个献血者身上采集到更多数量的血液成分。此外,一些专门选定与患者相合的献血者可以较频繁地献血,因为成分献血并不损失红细胞。


4 输血安全

4.1 自体献血与定向献血

自体献血是指平时体健的患者为进行单次手术,事先采集最多3个单位的自身血液,需要时再回输的过程。但那些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患者就不适用了,因为他们本身的血细胞就不够。

有些家属会询问关于“定向献血”的事宜,认为它可能更加安全。“定向献血”是指家属自己为患者选择献血者。尽管在需要少量红细胞的情况下(例如手术过程中),这种方式是可行的,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式比常规血液供应更加安全。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方式可能更不安全,因为亲友也许不愿意表明他们不适合献血的事实。对那些需要长期输血支持的白血病、淋巴瘤或者骨髓瘤患者来说,这种方式就更加不可行了。此外,在医学发达的国家里,这些严重疾病本身的后果往往比对血液安全的关注更重要。


4.2 捐献者筛查与血液采集

每一位病人和医生都很关心血液供应的安全性。最近25年来,通过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和肝炎)的风险急剧下降。这是采用多环节安全措施的结果。首先,无偿献血者库排除了那些因卖血而隐瞒病史的人。其次,公众教育非常重要,它使人们懂得某些疾病是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携带传染性致病源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以及哪些人不适宜献血。如果志愿献血者处在血液传播某种疾病的风险期,则会收到书面通知要求推迟献血。献血者到献血点后,专业人员会通过非常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的体检来进行筛选。这就保证了献血对于供血者和受血者来说都是安全的。如果捐献的血液不适合输血,通过保守隐私的个别回访可以使献血者获悉情况。

在对献血者的手臂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后,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和储血袋采集血液,使其避免了感染的风险。血袋上的“辫子”(额外采集的一小管血液)用来进行化验。所有血液都会进行ABO及Rh血型鉴定,并确保血浆中不存在会伤害患者红细胞的抗体。


4.3 传染性疾病携带者检测

1985年之前,对捐献的血液只检查梅毒螺旋体和乙肝病毒。如今,每一袋血液都经过7种传染性疾病的12项检查。近年来,这些检查的敏感性已经有了稳步提升。目前多数方法是检测病毒抗体的间接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Ⅰ型和HIV-Ⅱ型)、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丙肝病毒及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型和HTLV-Ⅱ型)的相应抗体。此外,还有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蛋白衣壳)的检测。有时还需要一些附加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抗体。


1999年中期,现有检查中加入了艾滋病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核酸检测。这是一种非常先进而敏感的方法,用来检测病毒本身而不是病毒抗体。这些检测方法进一步降低了艾滋病病毒或者丙肝病毒传播的机会。目前,估计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病毒(HIV)和丙肝病毒的风险为两百万分之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为二十万分之一,而传播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的风险则是三百万分之一。最近,类似的检测方法已被引入用于西尼罗河病毒的检测。


4.4 降低传播病毒感染的风险

有很多方法被用来灭活血液成分中的病毒。从血浆中制备的一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Ⅷ和Ⅸ,可以通过加热处理灭活可能存在的病毒。新鲜冷冻血浆还可以用一种称为有机溶剂/清洁剂的处理技术,来杀灭诸如如艾滋病病毒(HIV)、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因为这样的处理可破坏这些病毒的脂膜包膜。凝血因子从1500单位的血液中制备,这些产品经过了灭活技术的处理,因而不会传染病毒。类似的技术将能用来处理单份血浆,进一步降低病毒污染的风险。

血细胞是脆弱的,不能用诸如清洁剂处理这样激烈的操作来灭活其中的病毒。人们正在研究更加温和的技术,用于灭活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品中的病毒。


4.5 去除白细胞

白细胞会“污染”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品。这些细胞对患者毫无用处,而且还与许多输血不良反应有关。标准的血液过滤器并不能除去这么小的细胞,而特殊的滤器能够滤除高达99.99%的白细胞。这种从血液成分中去除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的方法,称为“去白”。该操作以前在床边输血时进行,现在去除白细胞已经很普遍,这一过程常在血液中心制备血液成分时进行。这样能够保证过滤的连贯性,并且可以通过检测血液成分来确保去除白细胞已经完成。在许多发达国家,去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已经成为标准流程。在美国,去白处理被频繁采用,但这并不普遍适用。需要输血的患者应咨询医生关于去白成分血的使用问题。


5 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的输血

本章内容适用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其它血液疾病,如遗传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为了治疗这些疾病而采用的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经常需要输血。因为移植治疗的基础是对病人进行大剂量的化疗,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愈疾病的可能性,而很多化疗药物会暂时抑制骨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白血病、骨髓瘤以及许多淋巴瘤会干扰骨髓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正常生成。因此,患者常常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治疗开始之前,因为肿瘤细胞会抑制骨髓中正常血细胞的生成。此外,控制或治愈这些疾病的药物常常会损伤骨髓中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这些前体细胞正常情况下可生成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这种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通常会导致持续数周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等暂时性的副作用。

在化疗期间及化疗结束之后,可以输注志愿者的血细胞来补充患者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严重病例中,重度贫血(一个相对的概念,科学上没有严格定义)或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危及生命。多数血液肿瘤专家认为,预防性的红细胞输注是防止贫血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包括疲劳、虚弱、呼吸急促,以至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同样,多数医生也主张给予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来降低出血的可能性。


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一种实用的方法能够安全有效地为患者输注足量粒细胞或者其它白细胞,来预防白细胞减少时发生的感染。在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而服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无效时,偶尔也会进行白细胞输注。由于目前的技术采集不到足够数量的白细胞,所以有些研究和临床操作规程会在白细胞采集前,给无偿献血者(特别是患者家属)使用白细胞生长因子(例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这样可提高捐献者循环中白细胞的数量,从而增加采集数量。希望通过这种方法采集的大量白细胞能更有效地控制感染。

输血的需求取决于血液疾病的类型以及化疗药物的种类。例如,几乎所有的白血病(一种主要影响骨髓和血液的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都需要输血。许多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影响淋巴结和脾脏的疾病)患者可能不必输血,除非他们需要进行外周血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淋巴瘤侵犯了骨髓。

判断某一特定患者是否有输血的适应症时,每个医生采取的标准是不同的。因为在许多临床状况下,如何获得最佳的输血利弊仍存在争议。对各种输血适应症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医生更科学地做出决定,但是目前输血的决策通常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医生所受的培训、个人经验以及医学界的长期实践标准。


5.1 红细胞输注

红细胞输注用于治疗红细胞数量偏低(即贫血),若不治疗可能导致乏力、倦怠,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如呼吸急促或心动过速。大多数医生会在病人出现严重症状前为其进行红细胞输注,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尚未有科学的数据来指导医生判断红细胞计数达到多少时需要进行输血。除红细胞计数外,其他许多因素也应考虑,如病人的年龄、活动程度,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以及骨髓恢复造血的可能性和所需时间等。

所有的红细胞输注都必须进行配型。而且对于血液疾病患者,所输的血液通常需要滤除白细胞。白细胞去除在医学上简称为“去白”。去白可以降低输血后发热及寒战、血小板输注无效以及某些病毒感染(例如,巨细胞病毒(CMV)或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的风险。有些医疗中心会对所有输注给接受高强度化疗或认为有免疫系统受损患者的血液细胞成分进行辐照处理,以预防罕见的但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接受外周血或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在移植期间通常输注的是辐照血。


5.2 血小板输注

输注血小板是为了预防或治疗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虽然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00或以上似乎能够降低轻微出血的风险(比如流鼻血、皮肤的瘀斑、瘀点),但是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必要性及益处仍存有分歧。在多数肿瘤专科医院,大部分血液专家及肿瘤专家接受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无出血时)指征已经从血小板计数20000下降到了10000。但这一标准无论是在医生之间,还是患者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少数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低于30000患者就会有出血。不过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00到10000之间而不出血。在手术或其它创伤性操作时,通常需要输注血小板,以使手术及之后的恢复期血小板数量保持较高水平。

血小板可以从多个单位全血中提取,也可以通过血液成分单采从单个献血者处获取。究竟哪种采集方法最合适,医生之间仍存有分歧,因为各种方法均有优缺点。血小板也最好ABO同型输注,但对此仍存在争议。

在输注前应滤除白细胞,如有必要,还应进行辐照。


5.3 粒细胞输注

如果患者循环中白细胞减少或缺乏,可能发生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感染。此时,可以运用特殊技术(血液成分单采)进行粒细胞采集,给患者输注直至其自身白细胞计数恢复。与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一样,粒细胞输注前也应该进行辐照,但不能进行白细胞滤除,因为这样就没有意义了。输注时白细胞先通过标准的血液滤器,它不会滤除白细胞,但可除去一些颗粒物和血凝块。正如前述,我们还无法确定现有的粒细胞采集方法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输注。这就是为何某些操作规程中会包括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刺激粒细胞生成。


5.4 血浆与冷沉淀的输注

新鲜冷冻血浆(FFP)及冷沉淀可用于凝血因子异常或缺乏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异常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凝血因子生成不足,或者感染引起的消耗过多。所幸的是,除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情况在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中并不常见。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为了防治出血,有必要输注血浆及冷沉淀来补充凝血因子。


5.5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有时会给给血液病患者(例如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输注从血浆中制备的丙种球蛋白,以补充其体内的丙种球蛋白含量。丙种球蛋白含量严重偏低通常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征,可能导致某些类型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丙种球蛋白也用于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以及疾病或治疗引起的其它免疫并发症的风险。由于丙种球蛋白通过特殊技术处理,因此它没有传播病毒(如丙肝病毒或艾滋病病毒(HIV))的风险,但此技术不能用于血细胞输注。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大多很轻微,包括轻度头痛、皮疹或者荨麻疹。

 

5.6 白蛋白输注

在少数情况下,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输注最普通的血液蛋白——白蛋白。白蛋白没有传播病毒(如丙肝病毒或者艾滋病病毒(HIV))的风险,其副作用也不常见。


6 输血引起的并发症

多数输血不会发生输血反应,但反过来,任何血液成分输注都可能引起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如突发高烧(称为发热反应)或者输注的红细胞遭到破坏(称为溶血反应)。其它不良反应,如病毒感染,要等到数周或数月之后,过了潜伏期开始发病时才能察觉。

多数发生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短期内的输血反应症状都很相似,包括发热、寒战、恶心、输血部位(手臂静脉)疼痛、腰酸背痛、呼吸急促、血压下降、深色尿、皮疹等。一旦患者注意到自己输血时的身体状况有任何变化,不管它看上去多么轻微,都必须迅速通知护理人员。尽早发现输血反应,停止输血和限制输血量能预防严重的并发症。

不同类型的反应可能症状类似或重叠,因此所有输血反应的初期处理都是相同的。出现输血反应后,应停止输血,将血袋送回血库进行检测,查出可能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同时,保留静脉通路输注葡萄糖溶液,以备进一步输液给药处理,并及时通知医生。血样标本可能需要立即送检,并即刻处理。去白处理(无论在床旁去白或血液中心采血时去白)可预防或减少很多(但不是全部)输血反应。血液疾病患者通常会输注去白的血液成分。


6.1 红细胞受损或破坏的反应

输注的红细胞受到损伤或破坏是很少见的,然而一旦发生,就是最严重的急性输血反应。这种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应,可导致血压下降、致命的出血或者肾衰竭。因此,在溶血反应被排除之前,所有反应都要严肃对待。溶血反应的治疗包括采取措施维持血压、预防肾衰竭及出血。


6.2 发热反应

发热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占所有输血并发症的90%以上。发热有时伴有寒战,间或呼吸急促。这些反应令患者感到害怕和不适,但通常并不严重。不过,发热反应必须和前面提到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区别开来。不过,发热反应必须和前面提到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区别开来。在发热反应观察期间应暂停输血,给予降温处理。输血前可用药物来预防这种反应。发热反应通常由混杂在红细胞中的少量白细胞抗体所致。采用去白(无论在床边或在采血时进行)的红细胞能有效预防发热和寒战。遗憾的是,引起高热和寒战的反应在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更常见,因为这种反应的原因更为复杂。输注去白血小板并不能预防发热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如易感患者需要反复输注血小板,则有必要制备洗涤血小板。


6.3 引起荨麻疹的反应

荨麻疹是第二大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常常引起瘙痒。这可能是献血者血浆中的可溶性物质导致患者的过敏反应。这些反应本身没什么危险,但确实会引起患者的不适与焦虑。荨麻疹可用抗组胺药来治疗。对敏感患者再进行输血时,可预先注射抗组胺药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这是唯一一种没有必要将整袋血液废弃的反应。如果荨麻疹不伴有其它症状,可在其消退后缓慢地重新开始输血。


6.4 患者对捐献者的血液产生抗体

有些患者可能会产生针对输注血液中某些抗原的抗体。尽管血液依据红细胞上最重要的抗原——ABO和Rh抗原进行了分型,但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者偶尔在血浆中还存在许多其它抗原,这些抗原也可使患者对献血者的血液产生抗体。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同种异体免疫”,它不一定会立即引起某些症状,但在随后的输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患者需再次输注红细胞,可选择那些不携带此类抗原的捐献者血液,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相容的血液可通过检测血库中的血液后获得,但有时某种类型的血液需要从其他血液中心引入。不同血液中心之间的这种交换是一种惯常的做法,相当于在必要时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血库。

输注血小板时,会形成针对白细胞的抗体。而这些抗体也可能会破坏输注的血小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血小板的特殊配型。多数血液中心有志愿献血者库,他们经过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并愿意进行成分献血。所需的血小板将全部从这些特殊配型的献血者处获得,他们每个人都会提供大量的血小板。输注去除白细胞后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但不能完全预防患者产生白细胞抗体的情况。


6.5 病毒感染的传播

血液是生物制品,所以不可能完全没有风险。但最近20年来,通过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不过,风险并没有完全被消除,因为检测测病毒抗体的间接检查方法无法诊断出从接触病毒到产生抗体这段时间内的感染。这一时期被称为“窗口期”,如果在这期间献血,仍有病毒传播的风险,尽管可能性相当小。这就是为何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来筛除有病毒感染风险的献血者,它仍然是血液安全保证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由于引进了更为敏感的核酸检测方法,艾滋病病毒和丙肝病毒的感染风险也大幅下降。艾滋病病毒或者丙肝病毒检测呈阳性的血液数量降到了两百万分之一。由于病毒检测呈阳性的血液都被弃用,因此2003年经输血感染艾滋病病毒或者丙肝病毒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最终也会被引入。


表1列出了近期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估算概率。

表1 美国输血的风险估计

                         每一单位的风险

艾滋病病毒(P24法检测)  1:200万

人类淋巴细胞病毒          1:300万

丙肝病毒                  1:200万

乙肝病毒                  1:20万

资料来源:美国红十字会,BloodSafety.org


6.6 巨细胞病毒的传播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常见病毒,美国约50%的人到50岁时都曾感染过这种病毒,但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症状。然而,对于早产儿和进行外周血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而言,巨细胞病毒感染会引发严重问题,例如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是由于以前曾感染过病毒或早先的输血所致。白血病患者和进行外周血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如自身没有巨细胞病毒抗体,则应输注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的血液成分。由于巨细胞病毒存在于白细胞中,可通过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进行传播,因此,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是另一种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方法,这与输注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的血液成分效果是一样的。


6.7 细菌感染的传播

输注红细胞引起细菌感染是极罕见的输血并发症,大约每百万次输血发生一例。血液是在无菌系统中采集和处理的,但偶尔也可能是捐献者在献血时血液中已经存在细菌,或者在采血过程中污染了细菌。红细胞保存于冷藏温度下,通常不能为细菌生长提供合适的条件,所以红细胞输注引起细菌感染是最罕见的并发症。然而血小板保存于室温下,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因此血小板输注比红细胞输注更易引起感染。在美国,所有血液中心现在都对单采的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从全血中制备的血小板也有望进行相同的检测。

 

6.8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外周血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可能会攻击受者的皮肤、肝脏、肠道及骨髓,引起的疾病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从输血而来的捐献者淋巴细胞也可能在受血者体内引起类似的反应。尽管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它仍然可能在免疫功能受抑(称为“免疫抑制”或者“免疫减弱”)的患者中出现。免疫抑制可由疾病引起,也可由长期或大剂量的放化疗所致。对于给严重免疫抑制病人输注的血液成分,大部分医疗中心都会进行辐照处理。幸而,输用经过辐照处理的血液后,这种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就很少发生了。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病人也可能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但这时要比输血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容易控制


6.9 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种有争议的理论认为,输血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调节”。这种效应对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其他相关疾病患者的影响(如果存在的话)尚不明确。在其它临床状况下(如外科手术),滤除白细胞的成分血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输血引起的不良免疫效应。


7 献血

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它许多疾病的患者对于输血的需求从未间断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由于血液不能人工合成,患者生命的维持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些定期献血的志愿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尖端医疗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许多地区,血液中心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血需求,血液短缺的现象频繁出现。

在美国,约60%的人符合献血条件。年满17周岁,体重110磅(50公斤)以上,身体健康的人可以每两个月献一次血。在病人患病期间,亲友经常会问他们能为所爱的人做些什么。对于符合献血条件的人来说,一件相对容易而简单的事就是献血,并且鼓励其他亲朋好友也来献血。献血之后,血液中心会向患者发送贺卡,以感谢献血者以患者的名义做出的贡献。志愿者献血不应有压力,因为这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无私而高尚的关怀,同时也并不耗费财力。献血帮助了所有那些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其它疾病作斗争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这些疾病,输血可能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献血也是对患者用血需求的保障。


8 相关资源 Resources 暂缓翻译

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其它许多疾病的患者对于输血的需求从未间断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由于血液不能人工合成,患者生命的维持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些定期献血的志愿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尖端医疗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许多地区,血液中心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血需求,血液短缺的现象频繁出现。

在美国,约60%的人符合献血条件。年满17周岁,体重110磅(50公斤)以上,身体健康的人可以每两个月献一次血。在病人患病期间,亲友经常会问他们能为所爱的人做些什么。对于符合献血条件的人来说,一件相对容易而简单的事就是献血,并且鼓励其他亲朋好友也来献血。献血之后,血液中心会向患者发送贺卡,以感谢献血者以患者的名义做出的贡献。志愿者献血不应有压力,因为这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无私而高尚的关怀,同时也并不耗费财力。献血帮助了所有那些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以及其它疾病作斗争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这些疾病,输血可能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献血也是对患者用血需求的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志愿者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 ( 京ICP备140566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086号

GMT+8, 2024-5-3 04:09 , Processed in 1.149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