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志愿者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志愿者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秋天de小志

【游戏】和我一起盖大楼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4 15: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和英国的比较

为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多少以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

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此时的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经过历史检验的”(tried- 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的(savings-starved)的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天的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

根据罗斯巴德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罗斯巴德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二百八十亿美元,八年间(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九)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第九十三页)……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二十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一百零二页)。”换言之,二十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是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一百三十页)。”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仅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衡,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八十六页)。”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裂来得很意外。

发表于 2009-3-24 15: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萧条的种子

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二十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的资料统计,二零零二年中国GDP增长8%,二零零三年的增长是8.5%,一些分析师相信这些数字是保守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二零零一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二零零二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二零零三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二零零四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二零零一、二零零二和二零零三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 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二十年代的三倍。

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二十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二十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真的表明,信贷扩张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处于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二十年代相似得令人瞩目,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类似同样重要。二十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二十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他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一百四十三页)。”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 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一百三十九页)。”“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至他后来表示即使坏帐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便宜手段——这种便宜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赖帐和金融灾难(一百四十一页)。”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一)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二)刺激对外贷款;以及(三)有意刺激出口。

类似的,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他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府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二十年代时的一样:(一)支持高估的美元,(二)刺激对外贷款,(三)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二十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

发表于 2009-3-24 15: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衰退或者崩溃

因此,很清楚,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进而引发其他国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二零零八年至二零零九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二零零八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一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一九二九年,(美国)扩张在七月份停止,股市在十月份崩溃,经济在一九三零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半年的延宕期,基于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二零零九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的,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二零零八年奥运会,但是准确预测一九八七年美股崩盘的“末日博士”麦嘉华(Marc 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麦嘉华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估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

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

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一)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二)美国的一次衰退;(三)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四)中国失去贸易盈余;还有,(五)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不过,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

发表于 2009-3-24 15: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涌:帝国泡沫破灭之后的世界

薛涌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2008年是世界的一个转折点。首先,美国大选的结果宣示着新保守主义的破产。奥巴马的多边主义将代替布什的单边主义而成为美国外交的主导。同时,由次贷所引起的华尔街股市风暴,使美国面临着所谓“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正在陷于四面楚歌之中。每四年,美国的“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就要向总统提交一份详尽的报告,钩勒世界的大势,以帮助总统决策。2008年的报告于11月20日出笼,其描绘的前景比起四年前大为暗淡,称美国在2025年时虽然对世界仍有着主导性影响,但也不过是作为列强之一,不再是独霸。难怪英国《卫报》闻讯后立即登出头版大标题:“2025年:美国霸权的终结!”Fareed Zakaria的著作《后美国的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据说是奥巴马今年阅读的最主要(有说是“唯一”)的外交著作,其中大肆渲染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Andrew Bacevich的新书《权力的界限》(The Limits of Power)则称美国的力量难以支持其被傲慢和虚荣所激发出来的野心。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Richard Haass干脆说:“美国独霸的时代已经过去。”

这种“美国衰落主义”,其实并非第一次成为国际媒体的时髦。二十年前,类似的观点也甚嚣尘上。1988年保罗.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最为典型。该书称美国扩张过度,其对世界的责任的增长速度远超出了自身实力的增长速度,必然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现在的问题不是美国会不会衰落,而是她是否会象大英帝国衰落得那样体面。当时人们谈论的中心,是美国如何在冷战中耗尽底气,崛起的日本将如何收购美国。美国年轻人普遍的心态,则是自己再不可能享受父母所享受的生活水平了。谁知几年后冷战就以美国的胜利而结束,日本立即跌入长达十几年的“平成不况”之中。从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则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崛起为一个世界帝国。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为我们认识今日的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眼光。美国的命运,颇象华尔街的股市:在一落千丈之后,往往是激烈的反弹;而在如日中天之时,则如同一个被吹起的泡沫,很快就会破灭。不过,在这起起伏伏之中,美国始终还是世界的独霸。这一事实日后也不会改变。所改变的不过是这一独霸的表述方式而已:在布什统治的八年,世界似乎是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实,其他“极”从来没有消失过。从今以后的世界,也许可以说是多极世界。但这一多极中的任何一“极”,也不可能发展到独立与美国这一“极”分庭抗礼的地步。

发表于 2009-3-24 15: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有人口规模、资本及经济创造力、军事等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分析。

论人口,中印或印中仍将在本世纪为第一、第二大国。但人口显然不是决定国力的关键因素。在近两三百年来,主导世界、并带领世界进入现代社会的是人口占少数的西方国家。人口只有在同等发达水平上才有比较的意义。那么,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人口,美国几乎是唯一一个看涨的国家。欧洲人口在1950年时占世界人口的22%,到2000年时为12%,到2050年时预计仅为7%。日本由于超低的出生率,人口正在转向负增长,预计现在的将近1.3亿人口到2050年将下跌到一亿出头,在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自然也急剧下跌。美国人口在1950年占世界人口的6.3%,2000年为4.7%,2050年预计为4.6% 。也就是说,美国的人口增长在未来五十年基本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持平。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人口规模相对扩大。如果劳动生产力按现在的水平增长的话,其相对国力则会上升。

挑战美国的,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美国有位市场学教授甚至说到2015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就超过美国而居世界之首。预计在2025年,中国人口达到十四亿五千万左右,然后经过一段停滞期后逐渐减退。但是,未来二十年的这种增长是巨大的人口底数的惯性所致。中国妇女的生育率早已经在人口替代水平以下。所以,在2025年以前,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化、劳动力供给萎缩、被抚养人口增加的挑战。本来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就和美国有着巨大差距。日益减少的劳动力一旦背上巨大的被抚养人口负担,到时候面对着人口比自己年轻的美国,竞争力就自然会减弱。所以不久前有位日本学者的研究结论称:本世纪中国在GDP上会一度超过美国,但很快又会被美国反超回来。更不用说,以巨大的人口基数创造的大GDP并不能说明一国的竞争力。国人经常忘记的一个事实是:在鸦片战争之时,中国就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照样会被一个“弹丸小国”所击败。总之,展望未来,日欧比起美国来国力都相对下降。中国相对于美国的国力虽然有显著上升,但还远不足以挑战美国的主宰地位。

在资本与经济的创造力上,美国的领先地位也没有动摇。这次金融危机,使美国式的资本主义信誉扫地。但是,仅仅看看股市的行情就知道,华尔街固然风雨飘摇,但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美国的股市几乎是最稳定的。比如,在截止到十月份的过去一年中,俄罗斯的股市下跌了86%,中国股市下跌了61%,印度股市下跌54%,欧元区股市下跌了48%,日本股市下跌46%,巴西股市下跌45%,美国的股市下跌39%,英国的股市下跌37%。可见,美英的股票市场还算是最稳定的。如果人们以最近的“华尔街风暴”等等新闻来判定美国衰落的话,那么结论其实正好是相反:华尔街仍然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中心。乃至华尔街一些比其他股市小得多的波动,就会引起全球性的心理震荡。

一年多以前,美国金融界就已经对华尔街的前途充满了危机感。一派人认为:自安然丑闻后,华尔街的管制太严,要在这里上市,规章太繁复,法律费用就一大堆,成本过高,使许多公司宁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上市融资,华尔街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正在下降。但另一派人指出,这种费用,是保证股市牢靠、取信于投资者的必要成本,就象质量好的高挡货成本高、售价高一样,从长远看实为华尔街的优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种种问题。但是,是否除了华尔街还有更有竞争力的地方呢?现在还很难看出来。

事实上,不仅美国的金融制度比较有效率,美国的经济本身也非常有创造力。从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在科技创新的领域一直领先于世,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在不久前《时报增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前二十强中有十三所是美国的大学。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和美国竞争。

发表于 2009-3-24 15: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美国在军事上的优势。2008年,世界的军费开支为14730亿美元,美国以7110亿美元的开支占了其中的48%,比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军费开支的总和还大得多。而这么大的军费开支,也仅占美国的GDP的4%。展望未来,美国维持这样规模的军事机器,要比其主要竞争对手更容易些。人口学家预计到2050年美国人口将增长到四亿,而且人口比欧洲和中国、日本都年轻。这就使其军队的人力资源充足。更何况经济规模也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如果美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增长了三分之一,那么维持目前的军力无论从人员到财政上都容易得多。反观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等等,人口迅速老化,年轻人奇货可居,劳动力价格急剧增高,维持军力人员缺少。这意味着招募军事人员必须和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成本奇高。结果,这些国家不仅军费难以提升到有能力和美国竞争的水平,而且其有限的军费也大部分要用来支付人力成本,从而挤压发展军事高科技的资源。总之,未来几十年,美国不仅能维持其军事上的独霸,而且人均的军事开支还可能下降。基本的国际秩序,还需要美国来维持。

美国的这种实力,自冷战结束至今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美国对自己的实力以及如何运用这种实力如何认识,则会严重影响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九十年代以来的新保守主义,显然简单化地理解了美国的力量。一些新保守主义者指出,在克林顿时代,美国就象一个突然发现自己长出了一身肌肉的青少年,一时不知道怎么运用,错过了向世界推广美国价值的机会。年轻的英国历史学家Niall Ferguson也颠覆了肯尼迪的大国兴衰论,一下子成为全球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认为肯尼迪错误地理解了大英帝国衰落的原由,自然也对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命运出现严重的判断失误。在他看来,大英帝国的衰落不是扩张过度,而是扩张不足,没有在最强大时把自己的秩序强加于世界。帝国主义虽然有种种罪恶,但总体上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以此逻辑,当今的美国负有道德使命,向世界推广自由世界的价值,甚至创造一个“自由帝国主义”的新秩序。布什上台后,这套理论有了实践的机会:美国在必要时要天下布武,甚至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击败对手,而且要在被征服的地区进行“国家建设”,平地创造出民主社会来。

这种新保守主义的理念,追究的是一个世界民主的乌托邦,完全背离了传统保守主义的现实主义原则。一位保守派嘲笑民主党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时说:“希拉里准备再次要给每个人医疗保险啦!而且这次不限于美国公民。”让美国给全世界人民的医疗保险埋单不仅荒唐,而且会让美国倾家荡产。但是,新保守主义的理想,则似乎是要由美国请客、给世界送上免费的民主。这其实比给全世界的医疗保险埋单还要昂贵。这种逻辑,也是导致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09-3-24 15: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美国无往不胜的乐观主义,影响的不仅是外交政策,而且包括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头几年,美国人有一种帝国之民的无限乐观,觉得一切梦想都是可能的。许多人跳进次贷、买了自己明明知道支付不起的房子,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在这个蒸蒸日上的帝国,房价只会涨而不会跌,即使买下了买不起的房子,日后在支付不了分期付款时卖出,也能大大赚一笔。特别是年轻一代,从懂事起就没有见过经济衰退、没有见过股市会跌,在信用卡上欠下大笔贷款,也不担心偿还问题。实际上,大家都被帝国梦所催眠,如同醉鬼一般地超前消费。这就是当今美国经济问题的实质。

发表于 2009-3-24 15: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这一帝国泡沫破灭,美国人到了梦醒时刻,开始回归理性。就象一个醉鬼会经历一段痛苦的醒酒时期一样,美国人要节衣缩食、努力工作,把前几年疯狂的挥霍所欠的债务偿还清。不过,美国还是美国,实力还摆在那里。当美国学会理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时,就会变得更强。所以,所谓“后美国时代”,还属于天方夜谭。世界需要一个理性的美国,也应该学会理性地和美国打交道。

发表于 2009-3-24 15: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涌:负债累累的美国会破产吗?

   薛涌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美国的股市在狂跌,GDP在下降,风雨飘摇之中,唯一上涨的就是失业率。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风暴摧枯拉朽,美国国会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似乎也是杯水车薪。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效果如何还不知道,但突破万亿美元则绝非狂想。如今,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还是借不够,到世界各地要饭吃。资本主义似乎信誉扫地,美国似乎已经或者正在破产!

要批评美国的制度,现在也许是最方便、最容易的时机。在国内部分知识分子眼中,华尔街的主要买卖似乎就是金融欺诈。另一些人则对金融危机缄口不言,似乎找不到头绪为自由经济辩护。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对现在美国的经济一下子失语了。在美国,悲观主义也充斥了每一个角落。左派抱怨布什已经让美国破产,从政府到民间都负债如山、无钱可借;右派则把每一个政府的救市计划攻击为违反经济规律、乱花钱、将使美国破产。似乎两派的区别在于美国到底是已经破产还是将要破产。

其实,无论是美国的左派还是右派,都被时事所左右,而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美国负债如山固然是个大危机,但其背负如此巨大债务的能力则说明了其制度的健康之处。政府借钱大规模增加公共开支,也并非一定违反市场经济。相反,这也许恰恰是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行为。

政府借钱,就像企业贷款一样,不仅不一定是坏事,而且可能是必要的、明智的经济行为。人们在讨论美国的债务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债务的费用是多少。这就好像你讨论企业贷款是否明智时必须问贷款的利率是多少一样。所以,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国债市场。

众所周知,筹集国债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发放债券。这种债券,有规定的生息率(yield),并可以像股票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比如,你买了面值一百美元的国债,年息为5%,十年到期后,就可以连本带利全兑现回来。在到期之前,你也可以拿到市场上打折扣出售,有时能卖出九十多美元,有时甚至可能以面值以上的价值出售,一切看行情。不过,这种交易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国债的市场价值越高,其生息率越低,两者是反比关系。国债最火时,生息率几乎是零,照样有人要;相反,如果没有人肯买国债,那么为了有效抛售,政府就不得不提高生息率,以增加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发表于 2009-3-24 15: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股票狂跌,但是国债价值却看涨。这种涨势有两个原因:第一,经济前景不明,股市风险太大,人们愿意拿钱买国债,靠固定的生息率而旱涝保收。第二,政府信誉好,不可能欠债不还。如果债务太多,政府就会增加税收来还债。此乃旱涝保收之根本。换句话说,面临这么大的经济危机,许多人觉得自己手里的钱投给谁也不如投给政府可靠。结果,大量热钱涌向国债市场,抬高了国债价值,压低了国债的生息率,乃至十年国债的利息从年中的4%以上一度跌到了快2%,乃五十年来最低值,现在仍基本维持在2.5%以下。而短期国债,比如一年的国债,利息仅0.04%出头。以至于有经济学家甚至说,现在已经有了国债泡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志愿者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协会 ( 京ICP备1405663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60086号

GMT+8, 2025-7-5 10:57 , Processed in 1.1910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