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11-21 中国妇女报
“我是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母亲,我的孩子走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了,同样身为人母的记者内心不由一颤,内心深处的同情油然而生。“但是他走之前得到了社会很多的关爱。”电话那头的妇女告诉记者,“我不能再为他做什么了,想通过报社表达对社会的感谢。”
打电话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一位妇女,名叫孟艳荣。今年9月26日,她16岁的儿子赵孟桥因白血病逝世,生前是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一学生。孟艳荣在孩子12岁时与酗酒的丈夫离婚。2007年10月23日孩子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只要孩子有一口气,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他的生命。”孟艳荣对本报记者诉说着当时的无奈,孩子生病后她全心陪在孩子身边,但是巨额的医疗费让她深感无力。
2008年3月份,通过中华骨髓库,赵孟桥成功找到了配型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体,但是供者的父母不同意。“我当时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孟艳荣说。恰在这时,陈经纶中学的校领导来看望赵孟桥。了解情况后,他们马上作出反应,于3月21日以校党总支、校团委、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在全校师生中发起了“真情撼动生命爱心温暖经纶”的捐助活动,为赵孟桥捐款。学校还联系了北京当地媒体,刊登了赵孟桥的求助信息。“当天就有30多人要给赵孟桥捐骨髓。”孟艳荣激动地说。
学校还联系多家企业给赵孟桥捐款;赵孟桥初中同学的家长和一些初中同学现在就读的北京日坛中学、北京五中的部分师生也送来爱心;孟艳荣曾工作过的单位来看望孩子,送来了3000元……
“赵孟桥小学一年级在东方培新学校读书,时隔9年了。”孟艳荣告诉记者,“有一天,他当年的班主任邓老师和一位王老师来了,带来了部分老师和同学捐的8000元。”
“天津市北辰区刘家房子村王秀琴用信封寄来了10元,还写了好多鼓励孩子的话。”孟艳荣满怀感激地说,“我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
赵孟桥住院的时候,有一天,一男一女来到孟艳荣身边,问她是不是赵孟桥的家长。在得到确认后,他们塞给孟艳荣1000元,扭身就走。“我当时追上他们,但他们不肯留姓名,只留了一个手机号。”孟艳荣遗憾地说。有时,她拨通这个号码,对方只说是北京郊区的。
孟艳荣说,社会各界的捐款约有27万元,帮助赵孟桥也作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供体就是当初配型成功的人。“他瞒着父母捐的,是个21岁的男孩,捐完之后不久去澳大利亚留学了。”遗憾的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赵孟桥还是走了。(本报记者 王春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9 8:23:31编辑过]
|